秋夜曲
黄景仁〔清代〕
蟋蟀啼阶叶飘井,秋月还来照人影。
锦衾罗帷愁夜长,翠带瘦断双鸳鸯。
幽兰袭露露珠白,零落花香葬花骨。
秋深夜冷谁相怜,知君此时眠未眠?
译文及注释
译文
蟋蟀在台阶啼叫树叶飘入井中,秋月依然来映照孤独的人影。
锦被罗帐中愁叹夜漫长,翠色腰带因消瘦松断了双鸳鸯纹。
幽兰沾着露珠晶莹洁白,零落的花香仿佛在埋葬花的精魂。
秋夜深寒有谁来相怜?不知此时你是否也未入眠?
注释
锦衾:锦被。
罗帷:丝制的帷幔。
瘦断:指因愁思而腰瘦带宽。
双鸳鸯:玉带上的鸳鸯图案。
幽兰:兰花。《离骚》:“户服艾以盈要兮,谓幽兰其不可佩。”
花骨:即花蕾。
创作背景
这首诗作于乾隆三十二年(1767)前后。《秋夜曲》,《乐府诗集》入《杂曲歌辞》。本篇哀感顽艳,多惊心之语。张维屏《听松庐诗话》盛赞五、六句“冷艳”。吴文溥《南野堂笔记》评此诗与《山铿》《富阳》诸诗“俊句欲仙”。
简析
此诗借秋夜意象抒相思之愁,诗中先勾勒清冷秋景;锦衾罗帷、瘦断鸳鸯,见独守空房之孤寂。幽兰带露、落花凋零,既写秋物萧瑟,亦喻年华暗逝。结句以谁相怜、眠未眠直叩心扉,将思念牵挂融于秋深夜冷。全诗情景交织,婉转动人,颇有哀艳之感。
黄景仁
黄景仁(1749~1783),清代诗人。字汉镛,一字仲则,号鹿菲子,阳湖(今江苏省常州市)人。四岁而孤,家境清贫,少年时即负诗名,为谋生计,曾四方奔波。一生怀才不遇,穷困潦倒,后授县丞,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,年仅35岁。诗负盛名,为“毗陵七子”之一。诗学李白,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、寂寞凄怆之情怀,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。七言诗极有特色。亦能词。著有《两当轩全集》。 205篇诗文 139条名句
杏帘在望
曹雪芹〔清代〕
杏帘招客饮,在望有山庄。
菱荇鹅儿水,桑榆燕子梁。
一畦春韭绿,十里稻花香。
盛世无饥馁,何须耕织忙。
木兰花慢·立秋夜雨送梁汾南行
纳兰性德〔清代〕
盼银河迢递,惊入夜,转清商。乍西园蝴蝶,轻翻麝粉,暗惹蜂黄。炎凉。等闲瞥眼,甚丝丝、点点搅柔肠。应是登临送客,别离滋味重尝。
疑将。水墨画疏窗,孤影淡潇湘。倩一叶高梧,半条残烛、做尽商量。荷裳。被风暗剪,问今宵、谁与盖鸳鸯。从此羁愁万叠,梦回分付啼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