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北一枝花 -张哈哈
0:00 / 0:00 (朗诵:琼花)
12
播放列表
    初始的播放列表项
  • 0.25x
  • 0.5x
  • 0.75x
  • 1.0x
  • 1.25x
  • 1.5x
  • 2.0x
  • 列表循环
  • 随机播放
  • 单曲循环
  • 单曲播放
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

陇头水

陆游 陆游〔宋代〕

陇头十月天雨霜,壮士夜挽绿沉枪。
卧闻陇水思故乡,三更起坐泪数行。
我语壮士勉自疆,男儿堕地志四方。
裹尸马革固其常,岂若妇女不下堂?
生逢和亲最可伤,岁辇金絮输胡羌。
夜视太白收光芒,报国欲死无战场。

译文及注释

译文
十月的边塞,已经下起了雨雪。边关将士们深夜不眠,手握绿沉枪严阵以待。
但深夜听到陇水流过,便思念故乡,起来后泪流数行。
我告诉壮士要勉励自己奋发图强,男儿生下来就应该胸怀天下,志在四方。
像马援那样马革裹尸战死沙场为其所常,怎么能像女子一样不离开厅堂呢?
我生下来虽然志在四方,但生不逢时,朝廷执行和亲政策,每年都将大量金银布帛送到胡人那边,如何不令人悲伤?
夜晚看到那太白星已经收敛光芒,欲以一死报国却没有了战场!

注释
自疆:即“自强”,自我勉励,奋发图强。疆,同“强”。
堕地:指出生。

展开阅读全文 ∨

创作背景

  《陇头水》是南宋诗人陆游于庆元二年(1196)创作的七言古诗,收录于《剑南诗稿》。时年72岁的诗人身处宋金议和背景下,借乐府旧题抒写报国无门之痛 。

简析

  这首诗采用七言古体一韵到底的韵式,通过虚实结合手法将个体悲愤融入历史叙事,体现了陆游晚年诗歌沉郁雄健的风格特质。全诗以陇水戍卒的视角展开:前四句描绘边地寒夜思乡场景,中间通过问答形式将“马革裹尸”的壮志与“生逢和亲”的屈辱形成对比,末句“报国欲死无战场“直指南宋朝廷妥协政策对主战派的压制。诗中融合《后汉书》《谷梁传》典故,反用汉乐府传统边塞题材,塑造出沉痛悲慨的情感张力。

赏析

  《陇头水》是陆游晚年的作品,它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,以及自身虽有报国之志却无门可入的悲愤情怀。全诗结构精巧,每四句便转换一个意境,开篇四句便刻画了戍边壮士难以消解的思乡之愁。

  首句描绘边疆早寒之景,“十月天雨霜”一句,便为全诗笼罩上了一层哀伤的色彩,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。“陇头”,原为地名,位于今陕西陇县西北,在此诗中可视为对边疆地区的泛指。句中的“雨”字用作动词,意为降下,“雨霜”即指降霜。次句则点明了诗中所描绘的对象是戍守边疆的将士。诗人通过一个“夜”字,含蓄地传达出将士们整夜辗转反侧、抚枪长叹的情景,从而初步触及全诗的主题,并顺势引出第三、四句对“乡愁

展开阅读全文 ∨
陆游

陆游

陆游(1125年11月13日-1210年1月26日),字务观,号放翁,汉族,越州山阴(今浙江绍兴)人,尚书右丞陆佃之孙,南宋文学家、史学家、爱国诗人。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,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。宋高宗时,参加礼部考试,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。孝宗时赐进士出身。中年入蜀,投身军旅生活。嘉泰二年(1202年),宋宁宗诏陆游入京,主持编修孝宗、光宗《两朝实录》和《三朝史》,官至宝章阁待制。晚年退居家乡。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,内容极为丰富。著有《剑南诗稿》《渭南文集》《南唐书》《老学庵笔记》等。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,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,其诗语言平易晓畅、章法整饬谨严,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,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。 10236篇诗文  1143条名句

猜您喜欢
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

千秋岁·数声鶗鴂

张先 张先〔宋代〕

数声鶗鴂,又报芳菲歇。惜春更把残红折。雨轻风色暴,梅子青时节。永丰柳,无人尽日飞花雪。(飞花雪 一作:花飞雪)
莫把幺弦拨,怨极弦能说。天不老,情难绝。心似双丝网,中有千千结。夜过也,东窗未白凝残月。(凝残月 一作:孤灯灭)
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

虞美人·听雨

蒋捷 蒋捷〔宋代〕

少年听雨歌楼上,红烛昏罗帐。壮年听雨客舟中,江阔云低、断雁叫西风。
而今听雨僧庐下,鬓已星星也。悲欢离合总无情,一任阶前、点滴到天明。
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

初夏绝句

陆游 陆游〔宋代〕

纷纷红紫已成尘,布谷声中夏令新。
夹路桑麻行不尽,始知身是太平人。
2025 333诗词古文网 | 诗文 | 名句 | 作者 | 古籍 | 纠错